為因應美國的對等關稅衝擊,行政院21日核定880億元的「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」,調整貿易融資利息減碼,預估可讓2.4萬家企業受惠,對於外銷貸款優惠保證、中小微企業貸款加碼等申請資格也放寬。
事實上,每次遇到產業災難時,政府提出的因應方案幾乎雷同,輔導救助方案的設計能力實在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。而全台有約16萬家製造企業,這次對等關稅影響的層面廣泛,如以總額880億元來計算,平均每家企業只能獲得55萬元,可說是杯水車薪,難濟於事。
美國對台課徵32%的高關稅完全在台灣可承受範圍之外,若狀況持續,今年經濟負成長已可預期,失業率也將明顯提高。
台灣該如何因應這場風暴,筆者提供幾點建議:首先,在政府方面,應盡速對美談判降稅,必須找出籌碼來談,包括:一,盤點目前未被列入國際貿易統計的對美國服務貿易逆差,及對美軍事採購,告知美方我真實的對美貿易盈餘其實遠低於美方估計。二,以此為基礎,承諾逐年降低對美貿易盈餘。三,盤點美國商會指出的台灣貿易壁壘,盡可能承諾消除。四,盤點農產品和能源進口狀況,承諾擴大對美採購。五,繼續增加對美軍購。六,承諾不操縱匯率。相信這些承諾大致可符合美國需要。若美方要求台灣進一步經濟「脫中」或「圍中」,就必須堅持美方不應干預台灣的自主性。
其次,若美國要求台積電進一步投資美國,必須要求美國承諾不干預其經營,特別是技術移轉,以免真的變「美積電」。
在廠商方面,雖然亞洲各國都被顯著提高關稅,但各國間還是有所差異,例如菲律賓只有17%、土耳其10%,這兩國都有相對低廉和豐沛的勞動力,業者可以評估將生產流程的最後階段轉移到彼國,只要符合該國的「原產地規定」,即可適用較低關稅稅率對美出口。
另外,美洲許多國家對等關稅都只有10%,企業也可以前往投資以轉進美國市場。部分資訊產品在墨西哥生產仍然免關稅,應研究赴墨國投資的可行性。至於國際化能力較弱的台灣企業就必須自立自強,在產品升級下,要求美國進口商分攤部分關稅,並分散到其他市場。
另外,台灣傳統上偏重製造的思維,可藉此次風暴徹底改變,讓服務業出口,如銀行保險、觀光旅遊、醫療健康、電影音樂表演等成為另一個經濟支柱。但目前政府連一套嚴謹的「服務貿易統計」都未能建構,如何發展服務貿易業?
危機就是轉機,川普關稅戰可能是台灣經濟再次升級的關鍵,政府和企業都要好好把握。